端午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是纪念屈原的日子,很多端午节的民俗活动,都是由此演变而来的,最常见的端午节习俗就是包粽子吃粽子;每年的端午节粽子都是必备的,吃粽子已经是端午节最常见的习俗了,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吃粽子的习俗,现在粽子的品种也有很多,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就可以,端午节吃粽子是因为屈原投江自尽,人们为了避免江中的鱼虾伤害屈原的尸体,就往江中投食,希望鱼虾吃饱了之后就不会去伤害他的躯体。除了吃粽子这个习俗,端午节还有很多习俗,今天和大家分享端午节常见的6大习俗,它们是古时候人们智慧的结晶,代表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希望家里人能平安健康。
【挂艾叶菖蒲】
在我的家乡,每年端午的时候都会在门上插上菖蒲和艾叶,用来驱瘴辟邪,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就会挂在门上,五月初一我们又叫“大端午”,为什么要挂艾叶和菖蒲呢?艾叶有独特的香味,含有大量的艾油,它散发出的独特香味有驱除蚊虫苍蝇、虫、蚂蚁等等,菖蒲是一种多年生的水生植物,它叶片狭长,也能挥发出芳香油,有提神、杀虫灭菌的效果,所以到了每年的端午气温升高蚊虫变多、疾病多发的时候,人们都会在门上插上菖蒲和艾叶。
【挂五彩绳】
端午节系五彩绳的习俗起源于汉代,人们用五颜六色的细绳子编成五彩绳,各种颜色交替的绳子编成的五彩绳就像龙的形状,盘在一起,所以很多地方五彩绳也叫“五彩龙”,五月又被称为“毒月”,端午节在小朋友的手腕或者脚踝上栓手绳就想借龙的威力来驱赶身边不好的东西,祈求幸福安康。
【吃五黄】
端午节除了有吃粽子的习俗,还有吃五黄的习俗,这“五黄”根据地方不同,代表的食物也有所不同,常见的5种黄字食材有黄瓜、黄鱼、咸蛋黄、雄黄酒、黄鳝,大家认为吃这些食物可以辟邪防暑,平安健康。
【喝雄黄酒】
每年的端午节都有喝雄黄酒的习俗,这个在江南的很多地方是很常见的一个习俗,在药店买回来的雄黄少量加在自己家做的糯米黄酒中,混合均匀就能喝了,还有很多地方家长会用雄黄酒在孩子的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长辈们认为这样能驱虫辟邪,不受蛇虫的伤害,有的在门前也会撒上一些雄黄酒或者雄黄粉,用来驱五毒,五毒分别指的是蛇、蜈蚣、蝎子、蟾蜍、壁虎,因为端午节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天气炎热,很多朋友都已经开始穿短袖短裤了,这个时候也最容易遭受毒虫的侵害。
【佩戴香囊】
在端午节有佩戴香包的习俗,香包里面装上晒干的艾叶或者是其它一些中药材,古时候的香囊是用自己家里有的碎布拼接而成的,所以颜色也是五颜六色的,我们当地香包的形状都是做成“鸡心”一样的形状,也叫鸡心包,现在的香囊和以前的大不相同了,做工更精致了,就像是艺术品。
【赛龙舟】
赛龙舟是因为纪念屈原才有的习俗,相传2000多年前,屈原投身汨罗江之后,当时两岸的渔民纷纷划船去打捞他的真身,但始终没有找到,所以每年到了端午节,就会举行赛龙舟的活动;赛龙舟,是端午节的标志性习俗,也是古代图腾祭祀的节仪,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十分流行。龙舟最初是用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里提道,距屈子投江千余年前,划龙舟的习俗就已存在于吴越水乡一带,目的是通过祭祀图腾——龙,以祈求避免常见的水旱之灾。
很多地方就发布了端午假期需时刻注意的三条线:绷紧疫情防控“思想线”。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容不得丝毫松懈。守好安全过节“防护线”。平安是对社会的最大贡献,健康是给家人的最好礼物。安全防护,人人有责。创新节日习俗“风景线”。传统节日传承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端午节两千多年来防灾祛病、祈求健康平安的文化内涵在疫情期间更值得强化和延续。创新不同的方式,将祈求健康平安的文化传统与疫情下人们期望平安的夙愿相结合,创作更丰富的文化产品;将端午的文化活动与防疫健康常识的普及结合起来,倡导戴口罩、勤洗手、用公筷、多锻炼等良好习惯,形成端午文化现代新风尚;与外地的家人“云”上团聚,全家一起包粽子、做香包,就地过节也可以同样精彩。这三条线也是我们冠猴智能工厂人员和研发中心需要牢记在心的,端午假期可以放松心情,但决不能放松防控意识。只有将疫情防控一以贯之放在第一位,坚持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严而又严、实而又实抓好各项安全防护措施,才能确保人民群众过一个健康平安的小长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