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新能源汽车蓝皮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蓝皮书)指出,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再创新高,达到352万辆,连续七年位居全球第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排名第二。新能源汽车电动化水平快速提升,智能技术突破加快,动力电池先进技术不断创新应用,驱动电机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相当,电控技术差距逐步缩小。但是,产业发展仍然面临多重压力。
新阶段中国市场仍面临多重社会压力
蓝皮书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进入大规模快速发展的新阶段,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从短期市场来看,首先是近期面临的多重价格风险。 动力电池价格上涨、芯片短缺、补贴下降、下一阶段财税政策不确定性等因素,使企业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不少型号都发布了涨价通知。 市场价格波动较大。 二是供求矛盾凸显。 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增长,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但受近期疫情防控和供应链堵塞的影响,车辆交付周期一般从1-2个月延长到4-5个月甚至半年。
从未来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需要继续解决产品供应和经营模式等问题。首先,产品结构需要不断调整。目前,2021新能源客车市场以高端和低端市场为主,仅占中端 A 级客车市场的20% ,需要进一步丰富产品供应,以满足市场需求。第二,商业模式需要不断改进。汽车销售仍然是新能源汽车公司的主要盈利模式,初期投资巨大,产量低于预期,随着市场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原有的政策侧利润需要转向用户侧利润,需要找到一个稳定、健康的经营模式,支持新能源汽车市场继续快速增长。
充电设施难以满足新能源汽车的能量补充需求。
蓝皮书指出,我国进行充电技术基础教育设施仍面临一些社会问题,难以得到满足新形势下新能源汽车补能需要。
第一,发展不平衡。 公共收费和交换设施主要集中在一线中心城市。 二、三线、二线城市覆盖率严重不足,“车无车”问题更为严重。 城市中心区公共收费交换设施基本满足使用需求。 然而,城乡周边设施建设明显滞后,高速公路服务区、城际公路等特定场景收费设施数量不足,造成平时“堆无车”现象。 节假日“收费拥堵”。
第二,这个行业很难盈利。由于充电设施的布局结构需要改进,我国主要城市公共充电设施的平均利用率仍然不高,导致充电设施企业盈利普遍困难,制约了进一步投资和建设的积极性。
第三,政策不完善。部分地区充电设施配套政策不完善、私人充电桩建设困难、老旧充电设施运维不足、充电设施建设参与者配合不足等问题长期存在,影响充电网络健康发展和消费者体验。
多措并举推动经济高质量企业发展
在“双碳”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下,蓝皮书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是加快建立新能源汽车产品生命周期碳核算标准体系。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统计核算,逐步形成汽车产品全生命周期碳减排技术体系。
二是研究将碳排放限值纳入汽车相关国家标准的经济和技术可行性。应考虑在“十四五”期间组织相关机构开展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协调标准研究,进一步论证在现有汽车标准体系基础上确定相应的二氧化碳排放限值、相关技术参数和核算计量方法,探索纳入碳排放限值指标的可行性。
三是推动中国汽车服务行业先进科学技术和产业管理模式进行变革。将“十四五”“十五五”作为一个实现我国汽车金融行业信息技术变革升级的重要窗口期,明确自己国家强化汽车行业碳排放控制的预期,激励企业为了提高绿色先进技术的创新投入,促进社会车辆轻型化、智能化、电动化、氢能化等多元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在新一轮全球汽车生产技术变革浪潮中破除技术壁垒、抓住市场竞争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