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动力电池企业频繁获得储能订单,储能行业再次成为资本市场的焦点。
上周工作以来,先是宁德经济时代发展获得一个美国可以最大储能订单,随后国轩高科也签署了采购人员总量最多600MWh的储能项目。此外,远东股份、中天金融科技等上市管理公司均发布信息公告称,近期都获得了储能订单。
对此,远东股份董秘邵亮对《证券日报》表示,公司将借助积累的客户、技术等资源,积极扩大产能,继续开拓国内外储能市场。 主要分布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等储能市场。
与此同时,对蓄电池的需求不断增加,但蓄电池处于短缺状态,一定程度上难以找到“核心”,制约了蓄能产业的发展。
中国化学与物理动力工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墉对表示,目前电芯厂商很难准确预测储能市场的实际需求,产能供应较为谨慎。一般电芯厂商会提前一年规划第二年产能的需求。
储能订单持续放量
根据国轩高科的公告,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近日收到一个中国传统电力国际经济发展能力有限以及公司发来的中标通知书,中标新源智储2022年度储能设备进行第二次框架招标工程项目——储能电池预制舱2,预计投资项目实施采购人员总量不超过600MWh,据测算中标金额约8亿元。
对此,兴业证券研究表示,新的储能订单量持续,预计将迎来爆发期。 近年来,许多新的大容量储能EPC项目被招标,储能项目登陆速度加快。
今年下半年以来,蓄能工程密集开工。中泰证券数据显示,今年9月,36个国内新能源储能项目开标,总装机容量6.05吉瓦,总发电量2.63吉瓦,平均单价2.11元/小时。同期,44个新建储能工程开标,总面积12.59千瓦时。
今年3月发布的《新能源储能发展“十四五”规划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到2025年,新能源储能将从商业化初期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规模化商业应用条件。
这进一步激发了储能项目的布局和加速发展落地。据北极星储能网10月14日统计,年内我国已有研究广西、湖南、山东等八个不同省份进行公布储能示范工程项目167个,已公开的储能规模约12.9GW、20.3GWh。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副秘书长岳芬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已经启动了一批不同技术类型、不同应用场景的试点示范项目。 多项关键技术和核心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项关键技术规范和标准初具规模,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主体蓄势待发。
海外储能需求激增
不仅国内储能市场爆发,全球储能产能已进入快速增长通道,海外储能设备需求持续井喷,我国是国际储能产品的主要供应国。
海关数据还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锂离子储能电池累计出口299.26亿美元,同比增长82.97%。
根据美国远东发展股份的公告,公司进行智能手机电池管理板块已中标/签约千万元人民币以上户用储能订单超8.7亿元,并获得一些欧洲户用储能系统等产品对于进口商的定点工作通知,预计于2023年供应1.5万套-2万套。
对此,邵亮说,海外家庭储蓄领域继续提升公司的信誉,为今后占领更大的市场提供方便。
《宁德时报》最近接待了一个1700人的研究团队。该报还表示,今年全球储能市场增长明显加快,其储能业务开始加快。
“很多头电池公司海外业务量很大,特别是今年以来,由于欧洲能源危机,化石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岳芬说,欧洲现货市场平均电价从2020年的50欧元上涨到2022年的250欧元。目前德国现货市场平均电价已达431欧元2FMWh,传导至终端用户,终端用户电价持续上涨。
在岳芬看来,用户可以通过进行安装光伏加储能实现中国电力自用的需求问题愈发迫切,海外发展市场对储能需求不断激增,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企业的储能电池出货量中,接近80%的出货量都在海外。
对电池的需求超过供应,价格上涨
随着储能订单的爆炸性增长和项目的集中启动,近日储能企业停订的消息也不断传出,其主要原因是电池价格不断上涨,再次陷入“核心”难觅踪影。
随着年底并网的要求,储能电池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处于高景气周期,动力电池需求居高不下。这意味着储能公司也需要和新能源汽车公司“抢”电池。
实际上,动力电池技术企业也在积极进行扩大产能。宁德时代在9月底就曾发布公告称,随着中国国内外研究新能源行业可以快速健康发展,动力电池及储能产业的市场环境持续不断增长,为进一步推动金融业务能力发展、满足社会市场管理需求、完善产能布局,公司拟在河南省洛阳市伊滨区投资文化建设洛阳新能源电池生产实践基地项目,项目总投资不超过140亿元。
面对国内外储能项目集中爆发的形势,短期内储能电池供应仍将处于紧缺状态。
对此,葛非说,目前,高端产品产能短缺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低端产能很可能在明年下半年进入市场的产品很多。储能电池容量从280AH 到300Ah,320Ah,350Ah,直到目前的560AH,大型电池产品可用于各种场合,但对于未来的主流,一些电池公司也在探索。
虽然储能订单呈爆发态势,但目前储能的商业模式并不完善。
“我国储能产业经济发展从技术可以验证走向了商业化初期企业发展的新阶段,但储能在电力管理系统的规模化应用还处于初期阶段。”岳芬进一步表示,未来大力发展储能,还需在寿命与安全有效提升、成本降低、机制研究设计方法等方面持续开展教学工作,持续朝着高安全、长寿命、低成本的技术水平方向问题进行产品创新,同时通过创建一个能够更加合理评估储能系统使用价值并将成本疏导出去的电力行业市场竞争机制,推动构建成熟的新型储能商业银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