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一月至2021年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继续创新高,累计累计生产汽车300万余辆,销量近300万辆。11月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17.8%,继续高于上月,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达到19.5%。在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必须认清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未来愿景。
从汽车工业的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使中国向汽车强国迈进了一大步。21世纪初,在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时期,中国创造性地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与提高产业竞争力、保障能源安全、改善空气质量、应对气候变化结合起来。“十城千车”工程实施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就市场规模而言,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电动乘用车累计销量占全球45%,电动客车和电动卡车销量占全球90%以上;建成的公共充电桩数量超过了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总和;凭借领先的大规模生产动力电池技术,它是世界上电动旅游商业模式创新最活跃的地区。在全球汽车电气化进程中,中国率先迈出了第一步,取得了先行者效应,大大增强了企业和人民的自信心。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经验
尊重技术创新规律,处理好各种技术路线之间的关系。“十二五”期间,在研究判断各种技术路线的发展趋势、长期节能减排效益,考虑如何培育竞争优势后,中国逐步明确了“纯电动”技术改造战略,深化了“三纵三横”研发布局。“十三五”末,中国牢牢把握智能汽车发展趋势,向智能电动汽车方向进行战略部署。
尊重企业创新精神,处理好传统汽车与汽车制造新力量的关系。中国打破了传统汽车产业政策和制度的壁垒,逐步建立了有利于技术进步和企业创新的产业政策体系。特别是在电气化发展初期,允许“跨境造车”,充分吸收行业外智慧,进一步激发行业活力。同时,通过一系列政策激励和约束,推动了传统汽车企业向电气化的转型。一些大型汽车公司,特别是一些大型国有汽车企业,不断加大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入,促进了全国汽车产业的整体升级。
遵循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初期存在产品技术不成熟、基础设施不同步等问题,消费者产品意识不够。示范试点、政府补贴和公共车队采购已成为推动市场规模上升的“三驾马车”。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逐步形成,中国并非总是让汽车行业处于政策温床上,而是迅速转向以节能减排为导向的法规和标准,以及以市场激励为导向的双积分政策。政策驱动和市场机制不断激发产业活力,为其他新兴产业的结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坚持多部门合作,处理工业发展过程中的协同管理问题。新能源汽车改变了行业和管理的范围。中国已经形成了横向协调、纵向衔接的管理机制。各部门在工业、科技、财税、基础设施、交通、能源等各个层面进行了合作,发挥了接力棒的作用。多部门协调促进宏观战略制定和顶层设计,通过部际联席会议等制度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和瓶颈;各部门根据职能分工制定部门计划及配套政策措施,并注意与相关部门目标的协调;地方政府积极实施,在推广应用和产业投资层面形成了有力支持。
以开放的态度迎接全球竞争,处理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关系。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潜力和外资股比例限制逐步放开,掀起了全球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来华投资的热潮。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预计约3000亿美元,其中45%将流向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将进一步丰富中国对新能源汽车产品的选择,显示中国政府对当地技术实力的信心。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未来愿景
是在电气化的基础上实现绿色。汽车通电后,能源是否清洁,决定了碳减排的实质。在“双碳”战略的指导下,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动力系统与新能源汽车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必然。未来,我们应该下定决心,实现电动汽车主要使用清洁电力,实现零排放。
以电气化为起点,大力发展智能化。未来新能源汽车赛道的竞争将集中在智能网络上。今后,产业竞争的焦点和企业致胜的亮点将是“电动化+智能化”,智能与电动会深度合体,跨界创新将更加活跃。
解决供应链短板将成为发展的重点。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我国基本构建起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但部分核心材料、芯片、装备等仍受制于人,如钴、镍资源进口达到了97%和92%,车用芯片自主率不足10%,受自然灾害、基础设施障碍或地缘政治摩擦等影响导致的断供风险依然存在。对汽车企业来讲,供应链已经成为决定企业生存的战略因素;对国家来讲,只有抓住机会加快布局,加快建立强大的汽车电动化智能化供应链,才能真正实现汽车强国。
中国将成为全球竞争最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以其全球最大汽车增量市场和新能源汽车市场将成为各汽车企业必争之地,跨国汽车企业会加大产品投放,未来5-1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会迎来一次行业大洗牌,一些产品和品牌会被淘汰,市场出清速度明显加速,同时一些自主品牌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全球电动汽车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