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首次超过300万辆,同比增长约1.5倍,市场渗透率超过12%。连续七年保持世界第一,标志着全面市场化拐点的到来。
多年来,在国家一级规划的指导工业发展的目标已经加快。经过多年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逐步成熟稳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供应日益丰富,汽车环境不断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全面加快,成为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为建设一个强大的汽车大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一月到2021年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销售分别达到302万和299万,同比分别增长167.4%和166.8%。整体市场渗透率达到12.7%,同比提高7.8个百分点,高于全球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自主品牌市场渗透率达到26.2%。截至2021年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已达850万辆,占世界50%以上。
产业链的上下游完全相连。涵盖关键材料、动力电池、汽车电子控制、车辆及充电设施、制造设备、回收利用等全产业链上下游贯通,形成了结构完整、安全可控、协调高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电池、电机、电控三大核心技术已基本实现自主可控,动力电池技术水平处于世界前列,驱动电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整车电气控制与世界先进水平基本同步。
电气转型加速品牌突破。自2020年以来,自主企业抓住电气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的机遇,设计开发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高端品牌产品,取得了积极成果。1-11月,中国品牌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比76.2%,同比增长1.4个百分点;蔚来、小鹏、理想、埃安、哪吒等品牌车型月销量超过10000辆。“走出去”取得重大突破。1-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29.1万辆,同比增长4.4倍。上汽明爵ezs车型出口同比增长98%,销售价格比中国高出30%,居挪威等欧洲国家新能源汽车销售前列;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往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
新能源汽车快速市场化的核心动力
建立了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我国建立的政、产、学、研、用协同技术创新体系,对推动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发挥了重要作用。组织实施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项目,帮助企业在产业发展初期建立完善的新能源汽车良性发展体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等专项有效推动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了动力电池、智能联网汽车和电动汽车国家创新中心,搭建了跨行业协同创新平台,为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关键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到300wh/kg,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动力电池快速充电技术实现5分钟充电,续航里程增加200公里。扁平线油冷驱动电机峰值功率密度达到7.0kw/kg,领先国外先进水平;车载基础计算平台实现加载应用,激光雷达和人工智能芯片的计算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能源汽车行驶里程大幅增加,纯电动乘用车一般超过500公里,100公里能耗水平降至12.5kwh/100公里。 形成引导产业创新成果应用的有效机制。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汽车学会等行业组织根据中国产业发展的实际,确定产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制定并实施节能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同时,注重创新成果标准的转化和应用,发布实施《中国电动汽车标准技术路线图》,制定发布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等150多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技术标准,有效支持技术创新成果应用和产业发展。
规划指导和政策协调
中国率先明确了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国家战略,抓住了发展机遇。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工业企业共同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果。
2012年,国务院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2014年《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于2020年发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这些战略规划在工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主导作用。
2013年,国务院批准建立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20个部门参加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产业发展的促进机制,建立各地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建立横向协调、纵向衔接的工作推进体系。
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60多项扶持政策,制定并实施了150多项标准,涵盖了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安全监管等各个方面。地方政府结合实际出台了500多项扶持政策,建立了世界上最完善的扶持政策体系,引导工业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创新步伐。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和举措,及时明确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建立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凝聚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大力量。工业企业在国家战略指引下,勇挑重担,克服困难,共同谱写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里程的光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