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双碳”道路将最终确定,多部门将从2021“1 +N”顶层设计的颁布到最近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设置,绘制“施工图”然后,最近,多部门相继展示“施工图”,2022年“双碳”工作思路将进一步明确。
从发布的信号来看,在新的一年里,将更加强调促进煤炭和新能源的最佳组合。在积极推进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和多元化储能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强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和供应能力建设。同时,原材料能耗将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从能源消费的“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双控”转变,将对地方政府、地方经济和企业产生深远影响。加快多产业绿色转型。业内人士建议尽快完善与碳排放“双控”相关的配套规则。
许多部门表示,“明年要坚定不移地推广双碳”施工图,但不可能一战完成其工作”,“要坚持国家统筹规划、节约优先、两轮驱动、内外畅通、风险防范的原则”。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峰和碳中和。
业内人士认为,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近两年“双碳”工作的要求相比,去年是制定目标和提出要求,今年是把握方向和节奏,“先站后破”。
“这些断言是对早期碳减排运动和一刀切关闭的纠正。”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高级经济学家刘曼平认为,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双碳的长期性和系统性,正确处理双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双碳应该为经济增长服务。
最近,许多部门都进行了密集部署,并提出了具体措施。12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明确2022年要做好的关键任务之一是在工业领域实施碳高峰行动,稳步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绿色制造,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的示范应用。实施提高工业能源效率和水资源效率的计划。坚决遏制盲目开发“两高”项目。
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近日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计划在2022年落实中央企业“双碳”工作指导意见,抓紧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快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推进钢铁、有色金属、石油石化、建筑、交通、建材等领域节能减排。探索中央企业在林业碳汇资源利用方面的合作。坚决遏制盲目开发“两高”项目。在全国发改委会议上,国家发改委提出加强精细能源使用管理,保障民生和公共能源需求,推动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重点行业企业有序实施转型升级,推动全社会加强节能工作。
推进煤炭与新能源的优化组合作为“双碳”的重要领域,能源产业将迎来深刻变革。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变化,主要是为处理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关系提出科学的思路。基于中国的资源禀赋、能源结构和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显然要实现传统能源的逐步退出gy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强调需要加强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和现阶段煤炭与新能源的发展优化组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国际合作司司长毛涛告诉《经济信息报》,据了解,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占可再生能源的89%左右保持能量储备。目前,中国每年60%的煤炭资源用于发电领域。与此同时,中国约50%的电力装机结构是煤电。今年以来,煤电供需紧张,部分省市一度关停限电。“这也突出了煤电在近中期电力供应中的主要地位。可再生能源目前在能源系统中不具备替代能力,无论是在发电量还是稳定性方面。”华北电力大学教授袁家海认为,在“十四五”期间,新的燃煤发电规模和发电量还有空间,以便为逐步替代可再生能源争取时间。在后续工作中,要深入挖掘现有燃煤发电的节能潜力,进一步减少落后的燃煤发电机组。同时,大力发展抽水蓄能等蓄能方式,提高整个电力系统的灵活调节能力。
国家发改委提出,2022年先建后拆,有序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积极推进以沙漠、戈壁、沙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继续充分发挥传统能源特别是煤炭和煤电的调峰和自下而上的供应保障作用。国务院国资委也明确表示,在新的一年里,要注重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加快燃煤发电机组的灵活改造,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多元化储能产业,提高新能源消费能力。促进国内油气储量和产量增加,加强油气、煤炭等储备能力建设。值得一提的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首次提到,原材料的使用不应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纪哲在“2021-2022中国经济年会”上表示,原材料的能源消耗主要是煤化工和石化行业。在将能源产品转化为原材料的过程中,并非100%的二氧化碳被排放到空气中,通常20%被排放,80%被转化为原材料。但是,燃料能源的排放均为二氧化碳,因此应单独进行统计,并由管理部门进行评估。这些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毛涛表示,在现有的能源消耗总量控制模式下,政策对新的可再生能源消耗和原材料能源消耗进行“松绑”,而不是一味“堵”,而是注重“疏通”的作用,为企业新能源消耗提供了科学的解决方案。同时,也有利于稳定原材料价格,保证工业经济稳定运行。
此外,会议明确要创造条件,尽快实现能源消费“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的转变。业内人士指出,这一转变凸显了能源革命过程中碳排放的总体领先地位。
“能源消耗的双重控制是控制排放量的增长。如果电力的增量部分来自绿色电力,则不应受到限制,而是越多越好。”袁家海认为,政策明确,未来的评估不再仅仅是能源消耗总量,而是单位GDP的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对地方政府、地方经济和企业都有深远影响,有利于地方加大规划力度,开发和消费新能源,企业通过创新改进技术和工艺,加快绿色转型。董占峰,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研究所管理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