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进入“井喷年”。在传统燃料汽车销售低迷的同时,自主品牌“引爆”了新能源汽车市场。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行业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业内人士认为,已经在全球轨道上“夺冠”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迫切需要抓住未来3-5年的关键时期,实现从“生态链”到“格式链”的升级,在迭代竞争中实现高质量扩张。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一月至2021年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继续创新高,累计累计生产汽车300万余辆,销量近300万辆。11月,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17.8%,继续高于上月,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达到19.5%。
2015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六年位居世界第一,自主品牌迅速崛起。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形成了从量变到质变、从引进期到快速增长期的飞跃,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在世界舞台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汽车动力系统专家、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欧阳明高预测,2022年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约为500万辆,2030年约为1700万至2000万辆。经过几年与燃油汽车的拔河,中国汽车电气化已突破临界点,未来几年的增长曲线将呈现“陡峭增长期”。据公开数据初步统计,截至十一月底,上汽通用五菱和比亚迪在2021年度新增销售161万辆新能源汽车中贡献了约600000辆新能源汽车,销量前四强的汽车企业贡献了近一半的增量。据业内人士分析,从销售模式来看,新能源汽车“井喷年”的特点是:一是形式走“小新鲜”之路,二是绿色环保“双碳”实施到底,三是,价格“非常贴近民众”。
所面临的问题仍有待解决,而销售量迅速增加,芯片、电池和顺应性是困扰2021新能源汽车的问题。业内人士认为,芯片短缺的核心原因是:一是标准体系不完善,二是缺乏测试和认证流程,三是缺乏技术研发能力。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总经理袁成银表示,“我们没有自己的汽车芯片标准系统,我们使用了更多的国外系统,但与我们的新能源智能汽车在数据安全和智能方面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新能源汽车电池寿命能力的瓶颈和车主的里程焦虑主要体现在北方气温下降后对新能源汽车里程的影响上。一家新能源汽车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北京、山东、河北、黑龙江等地纯电动汽车车主冬季最担心的是电池续航里程的快速下降。
“在冬季,如果打开暖气,范围通常会立即减小。”中关村新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电池百人协会理事长清教主义认为,当冬季气温下降,电解液电化学反应电阻增大时,电池容量会降低,导致电池寿命里程减少。此外,电动汽车空调和冬季寒冷环境导致的行驶阻力增大,也会增加电动汽车在冬季的能耗,减少行驶里程。此外,一些新能源汽车企业也多次走上红线。例如,最近,小鹏汽车因非法收集43万多张脸部照片而受到处罚,商店销售被指控“提价提车”;威来汽车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被处以罚款;欧拉好猫车机系统芯片退化、涉嫌虚假宣传、车主联合维权等事件。从事汽车品牌营销多年的营销专家曾立凡告诉记者,这些问题暴露了新能源汽车“井喷”爆发背后的隐患,暴露了相关汽车企业在渠道管理、产能规划、品牌建设等方面存在的漏洞,尤其是行业“新兵”,甚至缺乏严格遵守行业规则、法律法规的决心。这些问题短期内可以通过舆论引导来解决,但从长远来看必须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在“迭代竞争”中全面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汽车工业迫切需要抓住未来三到五年,实现从生态链到格式链的建设,在“迭代竞争”中实现全面发展。
首先,加快“芯片伙伴圈”建设。上汽通用五菱技术中心电气化总监邵杰告诉记者,五菱正在加快实施“强核心”战略,将构建开放共享的国内芯片测试、验证和应用平台,整合上下游供应链资源,形成主机制造商、零部件供应商、国内芯片制造商三方联动发展模式。
其次,加快“生态旅游圈”建设。专家建议,一方面要不断布局新技术,实现“耐力突破”,另一方面要通过打造“充电圈”和“换电站”来降低车主的“里程焦虑”和“低温焦虑”。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于10月公布了11个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城市名单,提出要切实加强换电模式试点的组织实施,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业内人士认为,广西柳州新能源旅游“生态系统”值得借鉴。例如,上汽通用五菱的全自动变电站“无需钻地、过桥、准确停车”,以最快的时间换电只需3.5分钟,相当于装满一罐油的时间,大大降低了时间成本。
第三,汽车企业应建立“监管自律圈”。广西师范大学刘俊清博士表示,新能源汽车企业产销过程中的“落后”问题以及工信部、互联网信息办等多部门在这一过程中的联合监管效应表明,只有在强有力的监管过程中形成“自律”,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行业潜力,实现良性的市场竞争,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