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个世纪未见的巨大变化。供应链已成为全球政治经济竞争的核心要素,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起点。面对供应链发展的新要求,如何迅速加强供应链理论研究,加快供应链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创新,提高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已成为当前供应链发展的重中之重。然而,我国供应链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国长期缺乏专业的供应链学术交流平台。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供应链学科的重要性有待提高。12月8日在厦门举行的“2021年第二届中国供应链管理年会暨全国供应链管理优秀成果展”旨在搭建开放式产学研交流平台,扩大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探索供应链理论创新和应用实践,培养现代供应链管理人才,目的是探索新形势下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和趋势,帮助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
提高现代化水平的三点
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是后疫情时代的核心竞争力。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何黎明在讲话中指出,当前,要提高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需要注意三个方面。
第一,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性,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将所有工业类别都列入联合国工业分类的国家,但在工业发展方面存在一些“瓶颈”问题。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以企业为主体,加快技术创新,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构建新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努力突破“瓶颈”技术瓶颈。统筹规划“补短铸长板”,进行产业链强链加固,做好产业链供应链的战略设计,不断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韧性。
第二,支持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全球供应链重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供应链已成为构建全球经济共赢新格局的有力抓手和抵御经济波动的有效手段。实施并不断优化供应链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可以通过数字化和本地化参与全球供应链的重建。根据麦肯锡的预测,未来五年,全球商品贸易的15%~25%将转移到不同的国家。中国企业应“走出去”,积极参与全球供应链重构,与东道国建立密切联系,与当地企业密切合作,实现全球生产转移与合作,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实现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一体化发展。
第三,重塑全球供应链需要改变企业的生产模式。多年来,为了追求精益生产模式和实时生产模式,许多公司都试图减少库存。然而,该模型只能基于产业链与供应链紧密耦合的逻辑,产业链的供应链需要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在疫情等突发性危机情况下,由于缺乏韧性,无法及时响应和快速反弹。在重塑全球供应链的过程中,企业应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危机能力,探索和寻求更安全、更有弹性的生产方式。
共同推动全球供应链的创新与发展
国际采购与供应管理联盟亚太年会当天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举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国际采购与供应联盟亚太区主席蔡进表示,全球供应链已进入创新发展阶段,供应链发展与创新的关键在于数字化,韧性和绿色低碳。
数字供应链适应了新形势对供应链发展的要求。数字化授权使个性、定制、灵活性、敏捷性和韧性成为现实。全球市场的碎片化也对供应链的数字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数字化转型,我们才能应对不确定性,实现大规模定制生产。
增强供应链弹性是全球供应链价值转型升级的主要内容。在疫情蔓延的背景下,全球供应链和中国供应链的弹性不断提升,推动了全球经济增长。同时,在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下,供应链的绿色发展对促进全球经济的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国家已宣布碳中和承诺,各大企业已提出碳峰值和碳中和时间表。亚太地区以及世界各国和地区应真诚合作,为亚太地区和世界采购供应链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共同促进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发展与繁荣。一带一路一一带一路,新时代要发展。在同期召开的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服务贸易分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上,与会者指出,该分会将充分发挥行业的主导作用,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中国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推动服务贸易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