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工信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2021年汽车工业发展情况: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54.5万辆和352.1万辆,同比均增长1.6倍,市场占有率达13.4%,比上年高8个百分点。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94.2万辆和291.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7倍和1.6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0.1万辆和60.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倍和1.4倍;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完成0.2万辆,同比呈现增长态势。
从新能源汽车走势情况来看,2021年保持了产销两旺的发展局面,3月开始月销量超过20万辆,8月超过30万辆,11月超过40万辆,12月超过53万辆,表现出持续增长的势头。
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表示,产业发展可以概括为“三个快速”:产销规模快速增长,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其中私人消费占比近80%,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质量品牌快速提高,纯电动乘用车平均续驶里程从2016年的253公里提高到2021年的400公里以上,消费者质量满意度与燃油车持平,中国品牌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新能源乘用车销售总量的74.3%,月销售过万辆的车型越来越多;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全年实现新能源汽车出口31万辆,同比增长3倍多,超过历史累计出口总和。
同时,产业发展配套环境进一步优化。截至2021年底,累计建成充电站7.5万座、充电桩261.7万个、换电站1298个,在全国31个省(区、市)设立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超过1万个。
郭守刚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对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但也要看到,产业发展面临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及国际竞争压力增大、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等新形势和新问题。下一步,工信部将统筹提升关键资源保障能力,加强与青海、四川、江西等省(市)沟通,协调推动国内锂资源开发;进一步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开展好新能源汽车下乡、换电模式试点工作;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城市试点,推动提高城市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领域新能源汽车的比例。与此同时,推动电动化与智能网联技术融合发展,加快5G信息通信、车路协同等新技术应用,开发更多适合消费者的休闲娱乐、生活服务、自动驾驶等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0年以来,汽车行业企业受芯片短缺问题困扰,2021年更是深感“芯”痛,国内外多家汽车企业因此减产或短期停产。对此,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介绍,全球主要芯片企业已逐渐加大汽车芯片生产供应,新建产能将于今年下半年陆续释放,预计2022年汽车芯片供应短缺情况将会逐渐缓解。
展望未来的发展形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付炳锋认为,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加持、商业模式创新,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新能源汽车普及。尤其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施,将加速转型进度,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比的规划目标可能提前实现,这将有效支撑2022年国内汽车市场保持增长的态势。
此外,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动力电池退役量将逐年增加。王卫明介绍,截至2021年12月底,173家有关企业已在全国31个省(区、市)设立回收服务网点10127个,培育的45家梯次和再生利用骨干企业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初步建立。下一步,工信部将加快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国家和地方等有关部门的监管具体职责,细化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各环节的监管要求,加大监管约束力度;加快出台一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国家、行业标准,抓好标准宣贯落实;加大高效再生利用等一批关键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力度,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并开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点验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