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可再生能源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20年底,山东省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4541万千瓦,是“十二五”末的4.1倍;2021年,山东省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了5849万千瓦,同比增长28.8%。今年印发的《山东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更是锚定“双碳”战略目标,致力于推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跃升发展、促进绿色低碳转型,确保能源供应。
按照《规划》,山东省将实施可再生能源倍增行动计划,力争“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装机规模和电量较“十三五”末基本实现“三个翻一番”。围绕发展目标,山东省提出了可再生能源发展重点任务,即实施“打造四大基地、实施四大行动、强化四大支撑”工程,引领带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质量发展。
打造四大基地
《规划》指出,坚持海陆统筹,在山东省内资源禀赋较好、建设条件优越的区域规划建设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坚持内外并重,依托“外电入鲁”送电通道,在省外建设大型可再生能源送电基地,形成跨越式发展的有力支撑。
山东半岛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依托首批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建设,聚焦渤中、半岛北、半岛南三大片区,重点推进一批百万千瓦级项目集中连片开发,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结合风电技术进步和未来发展趋势,逐步推动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发展。
鲁北盐碱滩涂地千万千瓦级风光储一体化基地。依托潍坊、滨州、东营盐碱滩涂地和未利用地资源,规划建设鲁北盐碱滩涂地千万千瓦级风光储一体化基地。积极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等开发利用方式,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合作,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与现代农业、养殖业、储能、制氢等相融合,带动新能源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实施。
鲁西南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基地。以济宁、泰安、枣庄、菏泽等地区采煤沉陷区为重点,规划建设鲁西南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基地。通过渔光互补、农光互补等融合发展模式,打造集光伏电站建设、光伏新型技术示范、特色种养殖、生态治理修复为一体的综合新能源发展基地。
外电入鲁通道可再生能源基地。结合国家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规划建设,推动银东、鲁固、昭沂直流等在运通道配套电源结构调整优化,已建成直流通道可再生能源送电比例力争达到30%左右;加快推动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建设,配套建设千万千瓦级“风光火储”一体化电源基地,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
实施四大行动
《规划》要求,积极适应可再生能源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创新可再生能源开发新模式,着力推进乡村绿色能源发展和整县分布式光伏开发,推动可再生能源多元化利用和融合发展,拓宽消纳空间,提高综合效益,助力乡村振兴。
“百乡千村”绿色能源发展行动。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企业主导、群众参与”原则,推动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和建设管理。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多元化综合开发,聚焦农村用电、取暖、炊事等重点用能领域实施电气化提升、清洁取暖替代、炊事用能改善等工程,加快推动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积极探索以市场化运行为主、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群众普遍受益绿色能源运营管理模式。
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行动。按照“政府组织、市场运作、试点示范、逐步推进”原则,统筹推进整县分布式光伏集中化、规模化开发建设。同时,坚持“源网荷储”一体化理念,促进分布式光伏所发电量优先就地就近消纳,提高项目与建筑融合度和开发美观度,以及能源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
可再生能源多元化利用行动。支持可再生能源在热力、建筑、交通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因地制宜开展规模化可再生能源供暖替代行动,探索与天然气、电力等其他清洁供暖方式耦合集成。加快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生物质热电联产等在建筑领域应用,推广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动可再生能源在交通领域的应用。
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行动。探索构建源网荷储高度融合新型电力系统,打造一批“风光储”一体化、“风光火储”一体化项目。推进氢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纳和电网调峰等场景应用,推动开展以氢为核心的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通过电力市场交易促进可再生能源与电动汽车互动发展,探索可再生能源与大数据中心融合发展,构建“风光储+大数据中心”运营模式。
强化四大支撑
《规划》强调,要立足山东省情实际和可再生能源发展需要,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提高消纳能力,培育做强产业发展,健全完善体制机制,为可再生能源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科技创新支撑。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技术引领企业创新,以人才驱动产业发展,大力推广新技术、新装备,形成可再生能源与技术、行业和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提升消纳能力支撑。通过强化配套电网建设、推动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加快抽水蓄能和储能建设等,补齐系统调峰能力短板,结合需求侧响应、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等手段,全面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