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期间,新能源汽车备受关注。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并提出减税降费、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等政策,对包括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内的实体经济加大支持力度。会上,多位代表委员为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建言献策。
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交出亮眼答卷,汽车出口首次突破200万辆,比上年翻了一番,实现历史性突破。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汽车出口呈现爆发式增长,同比增长304.6%。从出口数据中能看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哪些新特点?在全球减碳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将“驶”向何方?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上汽集团及吉利集团相关负责人。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1年新能源汽车出口达到31万辆,同比增长304.6%。2022年1月,新能源汽车延续高增长态势,取得“销量43.1万辆,同比增长135.8%”的亮眼成绩,迎来了虎年开门红。
上汽集团、东风汽车、华晨宝马等成为2021年新能源汽车出口量排名前10位的企业。其中,上汽集团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为73.3万辆,同比增长128.9%,成为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出口的排头兵。在欧洲等发达国家市场上,其自主品牌MG和MAXUS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5万辆。同时,比亚迪、江汽集团、吉利控股等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出口也都实现了高速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欧洲市场和南亚市场成为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主要增量市场。中汽协整理的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家依次是比利时、孟加拉国、英国、印度、泰国、德国、法国、斯洛文尼亚、澳大利亚和菲律宾。
“有过硬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才敢进军欧洲这样的成熟汽车市场。”许海东向记者表示,我国新能源整车技术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无论是产品外观、内饰、续航里程、环境适应性,还是整车性能、质量、能耗、智能化应用,都已取得全面进步。“出口到英国、挪威等发达国家,正体现了中国自主新能源汽车产品的竞争优势。”
外部环境也为中国品牌发力欧洲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实现减碳目标,近年来欧洲多国政府陆续公布碳排放目标,并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力度。如挪威推出多项支持电动化转型的政策,包括对电动车免征25%的增值税、免征进口关税、免征养路税,德国将始于2016年的12亿欧元新能源补贴延长至2025年,进一步激活了新能源汽车市场。
可喜的是,高销量的取得不再完全依靠低价。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的售价在欧洲市场均达到3万美元/台。海关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纯电动乘用车出口金额达54.98亿美元,同比增长515.4%,出口金额的增长大于出口数量的增长。
供销两旺的生产图景,正在全国各地生产车间内上演。2021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39.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1.4%,按年平均汇率折算已超过6万亿美元,连续5年蝉联全球货物贸易第一位;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9%,首次突破1万亿元。
受疫情反复、海运紧张、芯片短缺等因素影响,近两年来海外汽车生产商的供应能力出现下滑。英国汽车制造商和贸易商协会(SMMT)近日公布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英国汽车产量同比下降20.1%;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数据显示,2021年是欧洲乘用车销量连续下滑的第3年,同比下降1.5%。
“疫情影响下,中国供给优势被进一步放大。”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认为,中国汽车出口强劲得益于中国较快走出疫情影响,经济迅速回暖,汽车产业迅速恢复产能并抓住了全球市场需求恢复的大好机遇。在弥补海外汽车市场产品供应缺口、稳定全球供应链的同时,我国汽车产业体系比较完整,配套能力较强,在疫情背景下仍然具备很好的抗风险能力,稳定的物流和生产供应能力为中国汽车企业出口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燃油车时代,中国虽拥有庞大的汽车供应链体系,但关键零部件的缺乏,让这个庞大的供应链存在安全风险。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使中国汽车产业拥有了取得产业主导权的机会。
“国外传统汽车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上动作相对缓慢,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而中国产品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成本也具备优势,拥有较好的竞争力。国外汽车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品牌上无法充分利用原有的强势品牌,因此发达国家消费者也愿意接受中国新能源产品。”许海东表示。
洁白的车体、天蓝色的标识,在泰国道路上行驶着的一辆辆比亚迪电动出租车与周边自然环境十分协调。从曼谷素万那普国际机场出发,当地人猜瓦选乘了一辆比亚迪电动出租车,“车内安静,视野好,更重要的是很环保”。充电时长两小时,续航里程400公里——4年前,经泰国陆路运输厅批准,101辆比亚迪电动车首次作为出租车和网约车在当地运营。
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这个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给中国汽车出口带来巨大机遇。作为全球汽车销量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东盟6亿人口的新兴市场潜力不可小觑。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预测,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在东南亚地区的销量将增至1000万辆。
东盟各国出台一系列新能源汽车发展配套措施和战略规划,为中国车企开拓当地市场创造了条件。马来西亚政府宣布从2022财年起给予电动汽车税务优惠;菲律宾政府已取消电动汽车所有部件进口关税;新加坡政府宣布到2030年把电动汽车充电点从原本设定的2.8万个增至6万个。
“中国积极鼓励汽车企业用好RCEP规则,发挥协议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和投资扩大效用,扩大汽车产品出口。随着中国汽车产业放开对外资股比限制和加快‘走出去’步伐,预计中国车企与伙伴成员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协作将更加紧密,优惠的原产地规则也将为汽车出口带来更加多元化的贸易形态和商机。”张建平认为。
从东南亚到非洲再到欧洲,中国汽车制造商海外生产线不断延伸。奇瑞汽车在全球布局了包括欧洲、北美、中东以及巴西在内的全球研发基地,建立了10个海外工厂;上汽集团已在海外建立了三大研发创新中心,以及泰国、印尼、印度、巴基斯坦四个生产基地及KD(散件组装)工厂……
“只有拥有自己的海外工厂,中国品牌汽车企业在海外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许海东分析,近年来中国汽车企业海外投资模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原来的贸易模式、部分KD模式为主发展成为直接投资模式。直接投资模式不仅能够带动当地就业,还有利于提高当地消费者对品牌文化的认可度,进而提高海外销量,这将是未来中国品牌汽车“走出去”的发展方向。
新能源、大数据等革命性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拥有百余年发展历史的汽车,迎来了颠覆性变革的巨大契机。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领域,凭借多年努力,我国汽车业已经基本达到了主流产品和核心技术与国际水平同步发展、与国际主流企业同台竞技的水平。
但一段时间以来,“缺芯”问题困扰着中国汽车产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量和质量的提升。
2月28日,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工信部将在此前基础上,搭建汽车芯片在线供需对接平台,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机制,引导整车和零部件企业优化供应链布局;合理排产、互帮互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最大限度降低缺芯影响;进一步支持整车、零部件、芯片企业协同创新,稳妥有序提升国内芯片生产供给能力。
“据行业的判断,2021年芯片短缺导致大约150万辆的市场需求被抑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产业研究部副主任杨茜认为,伴随着国际芯片市场调节机制逐步发挥作用,在政府、主机厂和芯片供应商的共同努力下,芯片国产化替代方案已在逐步实施,2022年下半年芯片供应有望得到一定的缓解。届时,2021年被抑制的需求将得到释放,成为促进2022年汽车市场增长的积极因素。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让中国车用上中国“芯”,是中国车企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
“2021年,我们战略布局的国内首款7纳米工艺制程高端智能座舱芯片问世,填补了我国在自主设计高端智能座舱平台主芯片领域的空白。”吉利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吉利近十年来累计研发投入超1400亿元,设计研发人员超过2万人,拥有2.6万项创新专利。尤其在卫星网搭建部分,吉利自建的地轨卫星高精度导航系统目前已完成305座高精时空基准站的部署,未来将会实现“全球无盲区”的通信及厘米级高精定位覆盖。“未来,吉利将全面推进全球化进程,实现技术出海,实现2025年海外销量达到60万辆。”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成长,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都为中国汽车品牌从跟跑到并跑甚至未来的领跑带来了机会。
上汽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该集团正持续推进创新转型战略,全力冲刺“电动智能网联”新赛道:加快推动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进程,开展自动驾驶等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探索;完善软件、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安全等“五大中心”建设,夯实软件技术底座,着力提升汽车产品、出行服务、运营体系等的数字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