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17日, 为做好锂资源产品保供稳价工作,促进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产业健康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装备工业一司会同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市场监管总局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不正当竞争局组织召开了锂行业运行座谈会、动力电池上游材料涨价问题座谈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等行业组织,以及锂资源开发、锂盐生产、正极材料、动力电池等产业链上下游重点企业有关负责人参会。
会议听取了重点企业生产、扩产和销售情况,分析了当前资源开发和扩大生产供给方面面临的瓶颈问题,针对近期出现的锂资源及锂盐产品价格大幅上涨问题,围绕锂盐产品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生产消费情况、动力电池产业受影响情况、保供稳价政策措施等进行了充分交流。会议要求,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要加强供需对接,协力形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协作关系,共同引导锂盐价格理性回归,加大力度保障市场供应,更好地支撑我国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事实上,随着新能源汽车产品越来越多地走入人们的生活,我国对关键零部件之一的动力电池的需求量也大幅上涨,生产动力电池所必须的原材料,如锂、镍、钴等的价格纷纷暴涨。以锂为例,根据交易软件ifind数据,截至3月17日,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已达47.6万元/吨。但在2020年12月,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仅为7.64万元/吨,一年多时间内涨价逾6倍。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令电动汽车中下游企业而苦不堪言,而这些上浮的成本最终也将转嫁到消费者手上。
价格的持续上涨,让上游矿产和资源供应商赚取了电动车产业链的绝大多数利润,而这些利润并不会合理地分配给产业链亟需技术迭代升级,需要面临全球竞争的电池供应商和车企手中,此外还有可能导致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加大。 如何让原材料的价格趋于平稳,已经成为电动车发展的当务之急,因此,国家在此时对于原材料价格的合理关切无疑给行业的长远发展注入一针强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