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火热 负极市场忙扩展
近年来,受国家“双碳”政策以及传统能源供应紧张等因素影响,新能源领域备受关注。新能源的火热使得锂电池市场需求旺盛,水涨船高,也带动负极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据有关统计,2021年中国锂电池出货量为327GWh,同比增长130%。预计2022年,中国锂电池出货量有望超600GWh,同比增速有望超80%。预计2025年中国锂电池市场出货量将超1450GWh,未来四年复合增长率超过43%。
锂电池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3C消费电子以及电动工具等领域,下游应用领域需求走高,延伸到负极市场,导致负极市场供需矛盾凸显,尤其是最近一两年,负极产能供不应求。据统计,2021年中国锂电负极市场出货量72万吨,同比增长97%。
市场需求强劲,为抓住行业增长红利,负极材料生产厂商纷纷扩大自身产能,加码产业链布局。负极材料企业贝特瑞、璞泰来、杉杉股份等纷纷公布扩产规划,强化产业布局,提升产能水平。
2022年开年以来,有多个负极材料项目开工。据有关统计,截至3月6日,国内开工项目8个,涉及项目资金超385亿,项目规模约135.6万吨/年。
近期,又有多个相关负极材料项目的报道。
3月12日,杰瑞新能源在甘肃省甘谷县年产1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开工。
3月25日,内蒙古斯诺拟在湖北随州投资建设年产10万吨新能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
3月28日,贵州省安龙县“云签约”总投资20亿元年产3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落地。
3月30日,晖阳新能源与山西临汾古县开发区签约产3万吨负极材料项目。
3月31日,四川金汇能年产1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基地调试点火。
4月7日,索通发展公告,拟投资建设年产2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首期5万吨项目。
4月8日,贝特瑞年产4万吨硅基负极材料建设项目开工启动。
4月10日,道氏技术公告,拟在兰州投资建设硅碳、石墨负极材料及石墨化加工生产项目。
格局渐稳 多家厂商共逐鹿
总体来看,在全球负极材料市场上,大部分产能来自中国,中国企业是世界负极市场的主导者。在国内市场格局上,行业竞争局势相对稳定,呈现出“三大多小”的特点。但是随着行业竞争的加速,你追我赶的态势不减,大企业小厂商均有不小的冲劲,争相分食市场份额,表现出群雄并起,逐鹿纷争的状态。
从数据来看,根据统计,2020年前全球十大负极材料生产企业中,中国企业有7家,包括贝特瑞、璞泰来、杉杉股份、凯金能源、中科电气、翔丰华、尚太科技,合计市占率达 60%以上;日本企业有2家,日立化成和三菱化学;韩国企业有1家,浦项化学。2021年全球负极材料产量中95%集中于中国,处于绝对主导地位。 国内负极材料厂商呈现“三大多小”的竞争格局,其中,行业前十占据了90%以上的份额,市场集中度较高。头部三大厂商分别是贝特瑞、杉杉股份、璞泰来,此三家占据一半左右的市场份额。其他成规模的厂商有凯金能源、尚太科技、中科电气、翔丰华、国民技术、硅宝科技等,也呈快速发展态势。根据有关数据,2020年行业前三占据了53%的市场份额,2021年下降了3个百分点,占50%。2020年行业前六占据76%的市场份额,2021年上升4个百分点,占到80%。头部三大企业份额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其产能有限,其他企业产能扩张,分食了部分份额,这从侧面也反映出“多小”追赶“三大”的态势。
根据企查查数据,国内负极材料相关企业一共有924家。2019年-2021年,新增负极材料企业注册量分别为169家、98家、51家。近三年,负极材料企业注册量呈现下降趋势。随着市场需求增长,产能急速扩张的同时,市场竞争也变得相对稳定,主要集中在“三大”头部企业和第二梯队企业之间。
目前,负极材料企业在加紧产能扩张的同时,也在逐渐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加速布局原材料产业,通过构建一体化项目,保障自身供应链的稳定。
未来,随着技术变革、市场竞争的不断推进,负极材料市场的格局将继续演变。总之,瞬息万变的市场为负极大小厂商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他们相互追逐,促进中国负极产业的提升,他们既是参与者也是中国负极市场发展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