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销与渗透率双突破:新能源车首超燃油车
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历史性转折。据最新数据显示,前两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90.3万辆和183.5万辆,市场占有率突破40%。全年销量预计将冲击1600万辆,渗透率超过50%,首次超越燃油车。这一增长得益于“以旧换新”政策持续发力,预计带来400万—500万辆增量,混合动力车型(含插混与增程式)成为核心驱动力,占比与纯电车型平分秋色。
政策红利释放:中央及地方补贴政策延续,例如江苏、河南等地置换补贴最高达1.5万元,上海优化绿牌申领规则,进一步刺激消费需求。财政部明确公务用车新能源采购比例不低于30%,进一步巩固市场信心。
二、技术迭代加速:固态电池与高阶自动驾驶落地
电池技术突破:
磷酸铁锂电池(LFP)占比超70%,主导中低端市场;
宁德时代、比亚迪推出半固态电池车型,续航突破800公里;
钠离子电池在A0级车型中商业化应用,成本优势显著。
智能化升级:
L3级自动驾驶大规模落地,华为、小鹏领跑技术应用,装车量预计达330万辆;
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覆盖率超50%,10万元级车型开始搭载;
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增至30个以上,北京、武汉等地加速智能网联基建。
三、出口格局生变:新兴市场成增长引擎
尽管欧美市场因贸易壁垒增速放缓,2025年中国汽车出口仍有望达620万辆,保持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出口受限背景下,二手车出海成为新亮点,预计规模达50万—60万辆。拉美、中东及东南亚市场成增量主力,比亚迪泰国工厂、长城巴西基地等海外产能布局提速,本土化生产模式逐渐成熟。
挑战与应对:欧盟碳关税、美国IRA法案倒逼车企提升技术标准,电池护照、数据合规等成出口新门槛。
四、价格战与行业整合:淘汰赛加剧
2025年被称为“价格战最激烈之年”,车企普遍要求供应链降本10%,通过0息贷款、选装补贴等方式争夺市场份额。弱势品牌加速出清,预计5—10家新势力退出市场。行业整合同步推进,上汽、吉利等集团合并冗余品牌,经销商体系重构,传统4S店转型新能源专卖店趋势显著。
盈利突围:除特斯拉、比亚迪外,理想、零跑等通过品牌向上策略实现盈利,高端车型成竞争焦点8。
五、供应链与芯片自主化:安全与创新并重
资源安全:锂、镍资源对外依存度超60%,回收体系目标覆盖率达90%;
芯片国产化:车规级芯片国产化率提升至25%,东风等车企目标达60%—80%,高算力芯片仍依赖进;
新技术产业化:固态电池、复合箔材等新材料加速落地,推动产业链升级。
六、未来展望: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主导全球规则制定。2025年,“车路云一体化”系统预计贡献超2.5万亿元产业增量,复合增长率28.8%。随着碳中和目标深化,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管理成为企业合规重点,中国车企有望在全球绿色转型中占据核心地位。
结语:2025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量质齐升”的关键年,技术、政策与市场三力共振,推动产业向智能化、全球化纵深发展。尽管面临供应链风险与国际竞争压力,中国车企的创新能力与市场韧性将为全球汽车产业注入新活力。
(本文综合自《中国政府采购报》、中汽协数据、企业战略动态等多方信源)